紫菀
文化起源
亳州市已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,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(fā)祥地之一?!墩f文大字典》解為:“商湯所都,京兆社陵亭也,從高省乇聲”。“乇” 《說文大字典》釋:“原義草葉也,從穗,上貫一,下有根,象形”,讀作“zhe”,由此可見,亳的本義為生長著茂盛莊稼的高地,商初水害和糧食是涉及到國家根基的兩大問題。因此所選建都之地必然是肥沃的高地。
夏時期亳州屬豫州,曾是帝嚳(高新氏)的國邑。
周初是神農(nóng)氏后裔的封地,置焦國。
春秋時期,焦屬陳國。陳于此建焦城,后楚滅陳,筑譙城(今譙城區(qū))。譙夷所轄區(qū)域擴大到苦(今渦陽縣)、蒙(今蒙城縣)及周邊地區(qū)。
秦時置譙縣,屬碭郡。
漢時先后屬豫州、沛國治。建安末年設譙郡。魏皇初2年(221)封譙郡為 “陪都”,與許昌、長安、洛陽、鄴并稱 “五都”。
西晉時,譙是譙國治所,北魏正始4年(507)為“南兗州”治所,北周大象元年(579),改南兗州為亳州,治所不變,亳州之名始于此。
隋大業(yè)3年(607)又改亳州為譙郡。
唐武德4年(621),譙郡更名為亳州,為“十望”州府之一,下轄譙、臨渙、酂、城父、鹿邑、蒙城、永城、真源8縣。
宋時亳州屬淮南路,金時屬南京路,下轄6縣5鎮(zhèn)。元時亳州屬歸德府(今商丘),下轄6縣。
元至正15年(1355),劉福通起兵反元,擁韓林兒在亳州稱帝,建 “宋”政權(quán),以亳州為國都。至此亳州正式成為 “三朝”古都之地。
明朝初年亳州一度為縣,屬潁州。弘治9年(1496),又升縣為州。
清初亳州屬安徽布政使司直轄。1864年清廷鎮(zhèn)壓捻軍后,拆亳州、宿州、蒙城、阜陽、各一部設渦陽縣。
1912年國民政府降亳州為亳縣,由省直轄。
1964年,國務院決定從阜陽、渦陽、蒙城、鳳臺各劃出一部成立利辛縣。
1986年國務院決定撤銷亳縣建制,設立亳州市(縣級)。
1998年收歸省直轄(副地級)。
2000年5月正式設立地級亳州市,下轄渦陽、蒙城、利辛三縣和譙城區(qū)。市政府駐譙城區(qū)。
部分圖文轉(zhuǎn)載自網(wǎng)絡,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